《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3年目录
第4期
标题 | 作者 | |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 传统文化“两创”视域下的新文科建设 | 孙晓春 |
论儒学的“进步”与“自由”观念——“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再比较 | 黄玉顺 | |
“第二个结合”下的管理学新文科建设模式——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 | 胡海波、姜浩天 | |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 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新结构经济学视角 | 王勇、郑洁 |
新时代哲学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育实践为例 | 臧峰宇 |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吉林大学夏县考古基地为例 | 段天璟 | |
学科研究 | 新文科视域下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政治学转向 | 季乃礼、尹剑 |
公共管理在新文科理路中的空间与限度 | 王敬尧、袁安琪 |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逻辑学何为? | 张立英 | |
教育探索 | 新文科背景下文工交叉现代产业学院研究——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 | 李忠红 |
新文科背景下提高电子商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路径探索 | 潘勇 |
第3期
标题 | 作者 | |
---|---|---|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及思考——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 曾长淦、刘婷 |
“经典+社会”场域融合与哲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以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实践为例 | 沈榆平、张清江、张伟 | |
论哲学拔尖人才的培养——以南京大学为例 | 刘鹏 | |
学科研究 | 学术新景观:交叉学科研究与新文科建设的汇流 | 王续琨、冯茹、苏永建 |
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法学教育模式的流变 | 胡铭、严嘉琪 | |
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 郑玉双、李名义 | |
发挥中国式辩证逻辑在新管理学建设中的价值作用 | 丁荣贵 | |
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 何瑛、张子怡、王砚羽 | |
教育探索 | 数字化背景下地方财经院校新文科人才自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于海峰、邓欣欣、张军 |
新文科教学质量的内涵特质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姜晓萍、林熙、李娟 | |
论新法学视域下的数据法学教学改革 | 王婷婷 |
第2期
标题 | 作者 | |
---|---|---|
本刊特稿 | 关于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 高文轩 |
如何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笔谈) | 如何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笔谈) | 张福贵、许江、黄有方、胡坚堃、郭肇明、刘军、华迎、范勃 |
理论前沿 |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产业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研究 | 张帆、司言武 |
新文科之“新”与“重”的系统多维阐释 | 吴文新、张芮昕 |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工智能对人类发展的“围困”式解放 | 李梅敬、李开元 | |
学科交叉与融合 | 计算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 李锋、王浦劬 |
学科研究 | 《中国管理学》教材建设六论——推进“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 马文军 |
教育探索 | 资产评估专业学位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马海涛、李小荣、项君怡 |
论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视域 | 孟宇、张学伟 | |
域外文科动态 |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以杜克大学为个案 | 苟鸣瀚、刘宝存 |
发展报告 | 新时代文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规模、结构与特点——基于2013-2021年教育部数据的分析 | 张天舒、张潇月、崔向洁 |
第1期
标题 | 作者 | |
---|---|---|
中国式生态文明与新文科建设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 郇庆治 |
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的生态文明法治演进进路 | 钭晓东、黄秀蓉 | |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学科建制化 | 张云飞 | |
新文科视域下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大学为例 | 陈诗一、杨仁发、田淑英 | |
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生态文明话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 | 王雨辰、周宜 | |
学科研究 | 数据法与民法的制度基础比勘 | 张平华、董媛媛 |
时代性与历史使命:数字经济推动物流新文科建设研究 | 胡志华 | |
典型案例 |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江西财经大学为案例 | 邓辉、万建香 |
域外文科动态 | 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人文发展模式 | 张洁 |
发展报告 | 2022年新文科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黄凯南、苗滋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