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章教授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领导谈治校理教
2019年1月28日,正值夏书章教授百岁华诞之际,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党委书记周云一行人来到我国当代行政学奠基人、“中国MPA之父”夏书章教授家中拜访,并展开深入交谈。
作为学校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夏书章教授一直心系我校教育事业发展。这场促膝长谈中,百岁夏老高屋建瓴的高谈阔论、立意深远的悉心指导始终贯融着他深厚的家国情怀、正确的政治信念、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令人动容,为之感佩。
连成一条心 共圆“新华梦”
王庭槐校长(以下简称“王校长”):“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是新华一直以来的办学梦想。关于新华下一步的办学,很想听听您怎么样看待这样一个命题——未来,中国需要新华什么?
夏书章教授(以下简称“夏老”):要实现“新华梦”,首先得做“有心人”。我们常说,“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这个“心”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个“心”指的就是“一条心”。将其用到治校理学上,新华在校师生两万余人,我们的领导班子、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要全校一条心,才能使我们学校发展的更好,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019年,我们新华的师生要凝聚一条心、形成一股劲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此基础上为实现“新华梦”而努力奋斗。
坚持立德树人 常为夯基固本
夏老: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固本”。对于学生来说,本科的求学生涯是学术探索的起点,此时打下的扎实基础,毕业之后无论是求学深造还是创业、就业,都会更加顺利。此外,我们还要能够坚守住“本”。“立长志,莫要常立志”就是在告诫我们,一旦立下长远的志向就要有恒心。“立志”之后,我们就要向着目标奋勇向前,将理想逐步变成现实。
王校长:“立大志者成中志,立中志者成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我们也要先立志,即先定下学校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再坚定不移地去实施。现阶段,我们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全校上下一心为实现将我校建设成为位居全国同类学校前列的应用型、开放性、多科性的现代化高等学校的“新华梦”而努力奋斗。
劳以养德 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夏老:“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劳”的重要地位。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磨练出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人生发展夯实基础。
王校长:时至今日,我国教育方针对“劳”的要求与解读历经了几次大的变迁,也体现了我国对“劳动”价值观的重视与发展。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劳”正是他们追求人生美好的根“本”所在。劳动教育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其本质在于树立起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以踏实劳动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的价值观。
不忘初心 笃实创新
王校长:新华办学至今,始终坚持“三基三严三早”的教学传统,倡导诚信求是、开放包容、笃实创新的精神和“早、正、严、实”的教学原则,这也是我们对新时代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积极回应。
夏老: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勇于探索创新。“创新”这一概念中国自古有之,我们要不断地求新求变,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实现了制度创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的前进方向。从历史的经验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秘诀,就是勇于打破陈规,敢于创新。
王校长:“不忘初心,笃实创新”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这也是新华教育基于对孙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校训和中山大学包容、开放、创新的大学精神的传承使然。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夏老:中山大学的校训为孙中山先生所题,十字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通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孙中山先生在传统儒学思想的精髓基础上,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意义,对中山大学与现代大学生提出了人生追求的高标准、高境界。
夏老:“博学”是指要广泛地学习。“审问、慎思”提出了治学的方法:在做学问的道路上要多动脑筋,善于求问,谨慎思考。“明辨”教导同学们要谨慎思考,辨明是非。“笃行”是教导学生应脚踏实地做事,做一个行为笃厚、纯正踏实的人。
王校长:您今日对十字“校训”的深刻解读,对于新华师生的求学为人都予以新的启迪,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深入理解。
公谦勤慎清 真正实在灵
夏老:对于青年学子的处世为人之道,我认为“公、谦、勤、慎、清”这五个字值得我们反复探讨学习。 “公”是指要要有集体和国家的观念。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要以中大新华的发展为己任。谦”是指做学问要谦虚,要做一名终身学习者。“勤”指做事要勤快。“慎”是指做事要恭敬谨慎。“清”则指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走捷径、耍手段都是极不成熟、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夏老:对于做事,则要做到“真、正、实、在、灵”。“真”是指要有真学问,要真刀真枪的进行学术探索。“正”是指要对学术有敬畏之心,要讲求学术诚信。“实”是指要踏实做教学科研,有实在的成果。“在”是指要完成自己所在位置的责任和义务:校长要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老师要认真做好教学科研;学生要努力掌握立足社会的本领。“灵”是指要对世界的变化保持灵敏,适应社会的变化。
王校长:非常赞同夏老的观点,这些理念也正是我校所一以贯之的。多年来,我校一贯坚持“早、正、严、实”的教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科研“两手抓”,努力做到教学、科研“比翼齐飞”,将毕业所学回馈至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之中,方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
好教师、好课堂需要“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
王校长: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对于新华,我们要如何去践行该理念,培养“四有”好老师,打造出“好课堂”呢?
夏老:对于老师而言,我们要在教学中善于反思、自省其身,着力提升课堂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想办法将学生的“心”留在课堂。对于学生而言,要有与其身份相匹配的思想和学习的能力。也许在大学所学的知识中,将来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运用到工作实际里,但通过四年学术训练所培养出的学习能力却是受益终身的。
期颐之年鸿篇新著——《百年寻梦从头说》
夏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身为中国人,我们要了解国家的奋斗史。对于我这个亲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的百岁老者,这些都是一个个火热的、跳跃在心头的鲜活记忆。我希望能够将我关于国家、社会、人生的所思、所悟、所感告诉给后人,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肩上的责任。在这本《百岁寻梦从头说》中,我以人生经历为线索,以十年为一个章将中国社会这百年的变迁记录了下来。在回忆过去的过程中,还夹杂了我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思考。
夏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国首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这句话不仅表现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道出了教育之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是为了实现民族富强而努力奔跑的追梦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同学们更要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理想与民族梦想相统一,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王校长:感谢您的赠予与分享,相信新华师生在图书馆看到您亲笔题字赠送的百岁传记,一定会为您这份心意而感动,感佩您这份厚重的“百年中国梦,一世教育情”。
访谈最后,王校长和周书记向夏老就学校发展近况做了简要汇报,夏老对学校2018年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引进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果表示肯定。
作为当代行政学奠基人、“中国MPA之父”,他充分肯定了我校公共管理学院顺势而为更名为公共治理学院的创新举措,并对其更名后的发展尤为关注,在听闻我校已连续举办两届的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在国内学界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越来越高后,他非常欣慰,并希望我校将该赛事继续举办下去,将其打造成为一项具有中大新华特色的品牌活动。
参考资料:《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报》x年x月x日04专版新华教育谈